缙云 往事越千年沉淀在青瓦白墙下的历史
日期:2019-07-16 / 人气:
清晨,在浙南缙云县的好溪旁,听溪水潺潺,闻小鸟啁啾。有农家夏种的忙碌身影,也有垂钓者的怡然闲情。“漠漠水田飞白鹭,阴阴夏木啭黄鹂”。云淡风轻,只是流水与偶尔来往的电动车,留下一些动静。
这是一条平缓清澈的溪流,也是缙云县4A级仙都风景区的起点。长桥卧波间,田畴阡陌;墟烟依依中,水岸葱茏;粗壮的香樟,挺拔葳蕤;繁茂的榕树,曲虬纷披。又有紫藤缭绕,绿苔森森,夏花娇艳,水的世界也是绿色天地。
十数公里的步行绿道,依溪而建,是当地政府近来提升大众健康指标的惠民举措。沿道而行,牵连起一个个景点和故事。缙云,自五代以来就有建制,凡一千三百多年。而好溪,旧时因水害严重,叫恶溪,后经历代疏浚,变水害为水利,其名也改恶为好,近处一座小山也附带名为好山。山水以好名之,简直,好记,实为鲜见。
好溪发源于邻县磐安,流入瓯江,在缙云县境五十多公里,因不同地段又有不同的别称。好溪与新建溪、永安溪一道,是缙云七镇八乡的母亲河。
行走在这条健步道上,确切地说,是走在古老的好溪边上,目迷风景,次第转换,仿佛走入长长的历史通道。社会发展、振兴乡村建设,风云际会,从古老的历史与现代风情的交汇中,人们见识了缙云这方山水的风华。
往事越千年。唐代天宝七年某日,月夜下的缙云山,鼎湖峰,鸾翔凤集,而黄帝祠、朱潭山、好溪等山水景致,飘渺空灵,祥瑞之气如仪,松风樟影之声如仙乐飘响,当年的苗姓太守颇为兴奋,立马上报朝廷说,鸾凤祥集,好兆头,难得人间仙景,于是,唐玄宗赐“仙都”二字,改缙云山为仙都山。为此,这仙都之名,在历代有关文字中出现,也有书家刻字悬于摩崖高台。山为仙都,景点也以此冠名。
仙都风景区之北,步虚山半坡处,绿树掩映中有一幢三进的院落黄帝祠堂,又名轩辕殿。始建于东晋,传为轩辕帝东巡行宫,与陇西黄帝陵并称为“北陵南祠”,成为香火旺盛的南方祭拜黄帝的重地。缙云祭祀黄帝历史悠久,可追溯到西汉时期,汉郭宪《洞冥记》曾有记载。公祭黄帝典礼,于2011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原殿几经毁损又几次修复,华堂大轩,黛瓦赭墙,匾牌高悬,塑像威仪。
轩辕殿右首,一尊巨石,拔地而起,高耸天穹。它高约一百七十米、宽二十多米,底部面积两千四百平方米,长形,独峰,像石柱、石峰、石笋、石壁,没有名称。或者是你心中的那个想象。惟鬼斧神工,天地造化才可解释。据考证,巨石为“火山喷溢堆积的流纹岩台地”,亿万斯年,风化、淬炼,形成了如此的高度和体量,誉为“华夏奇峰”。从航拍的照片看,石顶有数百平方米大小的凹坑,草木萋萋,形如鼎状,于是有了鼎湖峰之说。石壁主体,风雨剥蚀,经年累月,仍可见簇簇绿苔,或悬挂几株小树。巨石脚下水面开阔,是好溪的支流练溪,时有山泉浸入,清澈平缓,一条长长的石桥,连通东西。一百一十五米长、七十五节石墩的“单梁凝灰岩石板梁桥”,是清代的遗物,既可通行,也是一道景观。走上桥墩,鞋可及水,亲水近绿,颇受胆大者们喜爱。远看,独峰伟岸,高接云天,恰如宋代王铚的《缙云县仙都山黄帝祠宇》诗中所写,“庙前仙石表今古,屹立霄壤争雄尊”的景象。
缙云的历史浸润在这些老物件中,一条古溪,一个祠堂,一棵老树,一方石峰,足可骄人。然而,浙南的山水名胜,也是古来诗家文人流连之所,华章词句为千百年所传诵。晋代谢灵运在《归途赋》中写了在缙云的见闻:搜缙云之遗迹,漾百里之清潭,见千仞之孤石。南北朝的陶弘景,唐代李白,宋、明的王十朋、朱熹、汤显祖,清代朱彝尊、袁枚等人,都留下了墨迹或诗文。
缙云为苍括山一脉,属丘陵地貌,丹霞地、火山岩、花岗石等为其特色。仙都山有几处幽深洞穴,最大的倪翁洞,相传为时任知县的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所题名,圆润结实的篆体朱笔嵌在山坡石头上,格外醒目。倪翁洞是当年范蠡的老师计倪因避难周游浙南,隐姓埋名,驻足此洞讲学读书的地方。后人纪念计倪取名为倪翁洞。幽深的洞中,留有一些后人镌刻,赞颂他的行为操守。李阳冰为李白的族叔,他为缙云县令时,喜好收集崖壁题字,他擅长篆体,还题有“黄帝祠宇”的碑刻等,弥足珍贵。据统计,缙云石刻最早为唐朝,最多的在宋代。唐朝至清代共达九十九件。有关缙云的诗文辞章中,记录山川形胜,咏怀述史,最早的是南北朝的田园诗人谢灵运。唐代诗人徐凝《题缙云山鼎池二首》之一,“黄帝旌旗去不回,空馀片石碧崔嵬。有时风卷鼎湖浪,散作晴天雨点来”,在当地流传甚广。清代袁枚自永嘉西行到缙云,写有《游仙都峰记》,记叙了当时差点与仙都风景失之交臂的趣事,传诵一时。
与倪翁洞相近的独峰书院,面朝好溪,背依好山。四合小院,曲径通幽,苔痕苍翠。这是当年朱熹的讲学地。宋淳熙九年,他从江西辗转于浙东南再前行八闽讲学交友,在数地盘桓后,来到好溪边的好山脚下。这里的读书风气让他停下了脚步。他举办学堂,交友访学,“于此藏修为宜”,自嘲“解鞍盘礴忘归去,碧涧修筠似故山。”多年后,陈氏兄弟等为纪念老师,在讲学处设纪念堂,到了南宋绍定元年,重建为独峰书院。再后重修已是近来的事了。我们来时,细细小雨少见人迹,空落的院子,只闻松涛水声。或许,这个修竹茂林的僻静地,远离尘嚣,应和自然天籁,是读书问学的本真。学术与学问本是哲人的面壁修行,需要静养寂寞之功。院中有一棵已逾八百年的银杏,超过了书院年龄,老树长有一大树瘿,长约一米,像只小动物依偎于母体,听说还在生长。奇异顽强的自然生命,对人文精神有一种呼应,抑或是默默地承续。
浙南丽水一带有不少古村落,保存完好,形制也特别,成为相当规模的最美古村的样板。众多的古迹中,缙云千年古村落河阳民居,恰似一颗偌大的活化石,熠熠生辉。
最为壮观的是高低起伏、气势恢弘的马头墙。答樵路的马头墙群,是河阳古建筑宏大艺术群雕中的翘楚。它建于清道光年间,沿街面不同的屋宇整体相连,形成三十二个体态不一的“马头”骑墙,绵延九十米,错落有致,黑白相间,给人一种明丽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感,远远看去好似三十二匹骏马奔腾齐飞,一往无前。
河阳村多为朱姓人氏,世代重学崇文,其地名和牌楼的取名也与此有关,像“八士门”,因宋元时期村里屡有士子荣登进士,族中建楼门以志纪念。尤其是崇尚礼教、耕读传家,一些巷子、祠堂取名为“廉让之间”“义田公所”“公济桥”“循规”等。悠悠文脉,千年传承,除了八位进士外,另有二十四位诗人,形成影响一方的“义阳诗派”,著有八卷本《义阳诗派》诗集,是浙南近代民间文学的收获。
行走在千年古村,苍老的青石路,古朴的石雕砖雕,围屋似的院落,历史的气味让人感受到旧日时光的氤氲,所谓乡愁,就是从这些显见的文化遗存中浸出,然而,那些悠闲与忙碌的生活节奏,也同时在这古旧村落呈现。走出村口,看见不少人家门前,泛青的门石上,有各种鲜艳的花盆,尤其是一种叫不出名字的花,形似灯笼,黄红的条纹,明丽灿然,鸡蛋大小,在青瓦白墙反衬下,格外艳丽。
编辑:www.tctoushuizhua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