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将消失的瓦匠: 坚守一块青瓦 只为一缕乡愁
日期:2019-05-17 / 人气:
瓦匠师傅黄锦周用瓦弓顺瓦坯的弧度切割,去掉多余的泥土,留在瓦坯内的即是未烧制的瓦片。这是制瓦的传统方法——“板瓦”。
在梅州地区,客家围龙屋是当地的特色建筑,一屋一瓦如同涂抹在家乡的特殊符号。有一群瓦匠,用汗水和泥土为家乡父老乡亲筑起了遮风避雨、日餐夜宿的青瓦屋顶,他们为家乡描绘了美丽的乡愁。
在如今这个年代,青瓦已逐渐被钢筋水泥所取代,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,瓦匠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。有的人离开了,也有的人选择坚守,在大埔高陂镇古竹村,就有一群“固执”的瓦匠,他们默默守护着这个老行当。
走进大埔县高陂镇古竹青瓦厂,记者看到,一位瓦匠师傅正把手中的黏土往地上的瓦坯模具一甩,双脚使劲把黏土踩实,再用瓦弓顺瓦坯的弧度切割,去掉多余的黏土后,拿起模具左手一翻,瓦坯成型,整个过程用时近15秒。之后等待晾干烧制,一块青瓦就此诞生。
这是传统青瓦泥坯的做法,据瓦匠师傅徐开贤介绍,“制作瓦坯的传统方法有‘板瓦’和‘桶瓦’两种,古竹青瓦厂用的是‘板瓦’,即在一块厚模具上刻出瓦的模型,每次可印出两块瓦坯。”
古竹青瓦厂内一共有4位传统手工制瓦的老师傅,平均年龄近60岁,年纪最大的徐开贤今年已63岁。上世纪80年代是制瓦行业的兴盛时期,大埔全县有70多间瓦厂,仅古竹村就有8间。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,出生在古竹村的徐开贤17岁就已经开始学习制瓦手工技艺,22岁就到福建漳州等地瓦厂工作,到现在辗辗转转接触制瓦行当已有46年。
在瓦厂,徐开贤一个月工作约25天,每天8小时,能够做出约1200片瓦坯,月均收入3000多元。对于制瓦他已经驾轻就熟,“制瓦最重要的是把瓦坯做端正,状似梯形,这样的瓦片才会实用。”这是徐开贤在这一行当工作多年的心得。
除了制坯外,能否做出一片上等的青瓦,对于前期黏土的选料、拌泥,以及后期的搬运、装窑烧制都有一定的讲究,特别是在装窑烧制时,更要耐心细致。“古竹青瓦厂一次装窑烧瓦约5万片,耗时半个月,特别是最后8天时间至关重要,必须日夜轮班盯紧瓦窑,并需每隔5分钟不间断地给窑里加木材保持恒高温,稍一懈怠就可能使这批瓦坯作废,造成巨大的损失。”徐开贤说。
慢工出细活。这些年古竹青瓦厂烧制的青瓦不论颜色、质量、硬度和韧性都保持良好的水平,深受客户的青睐,青瓦不止畅销梅州各县区,甚至卖到了深圳、惠州、潮州、河源等地。梅州纪念园、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等景区都曾采购过古竹青瓦厂的青瓦。
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、现代文明的影响,以及住房习惯的改变,如今建房更多地使用钢筋混凝土作材料,屋顶再不需要用青瓦遮盖,瓦房也逐渐被楼房所取代,沿用了几千年的青瓦与现实社会渐行渐远,用途只局限在建造传统民居和修缮祖屋等方面,用量不大,瓦窑生产每况愈下。
越来越多的青瓦厂不得不关闭,瓦匠师傅在活计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也纷纷转行。“之前大埔全县还有70多间瓦厂,如今仅剩下古竹村两间,古竹村原本还有50多位村民从事手工制瓦行当,如今只剩下五六人。”徐开贤遗憾地说。
瓦厂能否能够继续生存下去?这是萦绕在古竹青瓦厂的瓦匠师傅们心头的难题。但徐开贤并不悲观,“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,从现在社会现状上看,用瓦量虽然少了,但瓦厂也跟着少了,产销仍处于平衡状态,所以瓦厂就还有生存的空间。”加上现在政府正在推进新农村建设,也有不少富裕起来的成功人士回乡修建祖屋等,青瓦仍有一定的市场。
近年来,很多瓦厂放弃了传统手工制作瓦坯的方法,采用了机械生产的方式,以煤炭为燃料烧窑,以求节约成本增加效益。但古竹青瓦厂仍然在用传统的手工制作瓦坯手法,用杂木为燃料烧窑出瓦。徐开贤认为,“这种生产模式不当保存了传承千百年的生产工艺,用杂木为燃料烧制出来的瓦片较之耐晒耐风化,也更有仿古的味道,相信会受市场青睐。”
事实上,徐开贤说的话也得到印证。“客户在挑选青瓦时,基本会选择手工制作的青瓦多一些。”古竹青瓦厂老板徐开海说。
相比瓦厂能不能生存下去,徐开贤对于青瓦的手艺传承问题更加担忧。在古竹青瓦厂,仍然活跃在青瓦制作一线的徐开贤、黄锦周等瓦匠年龄都在60岁左右,他们没有带徒弟,子女等年轻一辈基本都在外面发展,不愿意学习青瓦制作技艺而从事其他职业,瓦匠作为一种传统技艺,作为时代的产物,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。
“现在年轻人如果有兴趣学习青瓦的制作技艺,我也很乐意教,如果最后失传了,未免有些可惜。”徐开贤说。不过徐开贤也能理解年轻人的想法,瓦匠这个行当工作劳累,收入一般,并不是现在年轻人喜欢从事的行当。而对于他自己来说,只要身体健康,他还会一直做下去。“做瓦匠工作比较自由,没有束缚,能够锻炼身体,而且也是我喜欢做的工作。”徐开贤说。
在徐开贤看来,土木结构的青瓦房,是家乡的一大建筑特色。哪个围龙屋用到了他做的青瓦,徐开贤都感到无比自豪。如今,有瓦的房子不多见了,但渐行渐远的青瓦房始终是他挥之不去的记忆,仍然保留着的单间或多间的青瓦房子,守候着的是内心最温暖的乡情。
徐开贤已经63岁了,因为常年做手工制作青瓦的重活,身体也落下不少毛病,腰椎和手腕都或多或少有些问题。今年初,跟他一块在古竹青瓦厂工作的黄锦周师傅因为手腕疼痛难忍,在家休息了一个月。工作之余他们时常会互相开玩笑说,“一把年纪了怎么还不退休,在家里享享福,何必多受罪。”本来家里儿女已经成家,没有了经济负担,他们可以不用这么操劳,但也没有人真的愿意放下这个工作。对于他们来说,瓦匠也是一种快乐的情感寄托。
编辑:www.tctoushuizhua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