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座城市与“海绵”的约会 萍乡推进海绵城市建
日期:2019-05-07 / 人气:
眼下的萍乡,像打翻了的调色板,城乡处处姹紫嫣红。如果以三年为期,作为检验萍乡发展的一个时间变量,那么,恰恰是在三年中,该市用十分的真心和真情,向时间交付了一张漂亮的答卷。
三年前,因为资源型缺水、工程性缺水、水质性缺水、城市内涝及水质污染等自然生态问题,萍乡的形象几近跌入谷底。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,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出现,激活了萍乡城市建设的新思维,让该市决策者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。
一次与“海绵”的美丽邂逅,一场与“海绵”的曼妙约会,三年间,萍乡初心不改,举全市之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,找准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城市转型的最佳路径。
萍乡,一座百年工矿之城,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恶化造成的“城市病”,给萍乡带来了巨大创伤。老城区内涝积水严重,其中,万龙湾内涝区受灾面积最大可达30万平方米,积水深度最高可达120cm。
放眼全国,饱受内涝之苦的不独有萍乡,在年年“雨季来城市看海”的自嘲中,大众更寄望有一种妥帖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。恰逢其时,2012年4月,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(深圳会议)上,“海绵城市”概念首次进入公众视野;2013年12月12日,中央领导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发出“动员令”:“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,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,建设自然存积、自然渗透、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”。2014年12月31日,财政部、住房城乡建设部、水利部应势而动,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,并明确提出: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,一定三年,直辖市每年6亿元,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,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;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,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%。
来自北京的消息,像长了翅膀一样,迅速传到了萍乡,让主政者精神为之一振。大家一致认为,这是萍乡难得的发展机遇,势必“奋力一搏”。为此,该市当机立断,抽调专业人员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组织申报材料,抢在试点申报答辩截止前夕完成了文本制作。2015年3月4日,3部委确定22个城市参与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。当年参加试点申报答辩的主辩手、时任萍乡市市长、现任萍乡市委书记李小豹曾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多次模拟答辩场景,力求尽善尽美。至今,他对答辩当天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:“萍乡地处江南丘陵地带,是赣湘两省两江的分水岭,境内没有大江大河,是典型的工程型缺水城市。萍乡市城区被山体所围绕,一下暴雨就容易出现城市内涝。留不住水,排不出水,水难题成为制约萍乡发展的最大障碍。作为对中国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、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重点城市的萍乡市,比任何城市、任何时期都需要这样一个转型机遇。”答辩现场,这番言辞恳切的话语直击人心,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和认可。经过一番激烈的较量之后,全国有16个城市获得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资格,萍乡得偿所愿,从众多强手中脱颖而出,“金榜题名”。
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作为斜刺里杀出的一匹黑马,一度默默无闻的萍乡从此名声大噪。或许,当时的专家们并没有意识到,他们今日的赞成票投得其所,成就了来日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“范本”。
一朝与海绵城市“缘定”今生,萍乡市心无旁骛,赶赴着一场独具魅力的“约会”。
自“牵手”海绵城市那一刻起,萍乡就有着清晰的自身定位:构建符合江南特色的创新型海绵城市,并提供适应丘陵型城市特点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,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的应用,以及研究适合江南地区气候特征、降雨特点的LID设施和植物配置。
暮春之初的玉湖公园,岸芷汀兰,郁郁青青;亭台廊榭,曲折回转;水光潋滟,长天一色。很难想象,这里两年前是蚊蝇乱飞、荒草满地的景象。玉湖公园的华丽蜕变,始自2015年10月。那一年,这个公园实施了以“一湖清水、两条环道、三个区域”为主的提升改造,实现驳岸生态化、湿地交错分布、水生植物多样性的目标,增强“蓄水、净水、吸水”的“海绵”功能,使其水质达到Ⅲ类标准。经过一年的奋战,玉湖公园脱胎换骨,犹如玉女披纱,尽显曼妙身姿,“四面繁花两相径,一池碧水月映楼”正成为其生动写照。
海绵城市建设并无经验可循,不同国家、不同省市各有各的做法。萍乡市在全国率先发力,以系统思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,创新提出了全域管控、系统构建、分区治理的构建思路。该市不只把海绵城市建设局限在32.98平方公里试点范围内,而是扩大到3802平方公里市域范围,逐步建立起了“山、水、林、田、湖、城”空间管制格局,保护全域生态本底。针对雨水径流汇流组织的全流程各环节,通过上截、中蓄、下排,形成“源头减排——过程控制——系统治理”有机衔接、互为补充、富有弹性的城市排水系统体系。基于大排水系统的总体构架,按照城市排水分区、竖向特征、功能特征、问题特征、建设条件等因素划分项目片区,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,以点带面;新城区以目标为导向,以面带片。
环视萍乡,玉湖公园、萍水公园、翠湖公园、鹅湖公园、聚龙公园等公园内的城市绿道星罗棋布,把58平方公里的萍乡市区点缀得桃红柳绿、莺歌燕舞。因为“海绵”的加持,曾经“灰头土脸”的萍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“有头有脸”。
当所有试点城市在同一起跑线迈开步子之后,看似不显山露水的萍乡保持着惊人的节奏,一路领跑。该市率全国之先,相继推出了《萍乡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》等7个规划和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、施竣工验收技术及标准图集等3套建设标准,严格遵循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“六字诀”,在领导、规划、建设和管理海绵城市方面逐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,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“萍乡智慧”和“萍乡方案”。从试点以来,在住房城乡建设部、财政部、水利部共同组织的海绵城市建设年度绩效考评中,萍乡市连续两年名列第一,已然从“全国试点”走向“全国示范”。2018年年末,国务院办公厅对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130项地方典型经验做法予以通报表扬,萍乡市因其在创新海绵城市试点、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方面“独树一帜”获此殊荣。
令萍乡尤为自豪的是,历三年之功,萍乡已然实现了水安全、水资源、水生态、水环境、水文化“五水共治”,不仅修补了城市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,而且修复了城市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、地形地貌、文化景观,产生了双修效应,提升了城市特色和活力。其中,城市防涝达到30年一遇标准,干流实现50年一遇防洪标准,支流实现20年一遇防洪标准。该市水质监测结果也表明,全市劣Ⅴ类水体已全面消除,主要河湖水质达到或接近Ⅳ类水标准,实现了污水排放情况持续改善、面源污染负荷有效削减、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。生态涵养区面积占全市面积约44.41%;75%的降雨能够实现就地吸纳和利用,每年可节水256万吨。
这意味着,萍乡通过海绵城市建设,为根治“城市病”开出了一剂良方,打通了城市的“任督二脉”,让城市既有“面子”,更有“里子”,一座工矿之城蝶变为一座会“呼吸”的生态之城。
颜值的提升,仅是萍乡海绵城市建设带给当地群众的视觉冲击。对于萍乡这座已经在转型升级之路中彷徨多年的煤城而言,产业的复兴更是她孜孜以求的善果,关乎萍乡未来的前途和命运。无疑,“海绵”让这样的愿景变得触手可及。以海绵产业为例,到目前为止,该市的上下游海绵产业有100多家,产值已经近80亿元。事实胜于雄辩,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,萍乡正成为国内投资兴业的“乐土”和“高地”。去年以来,该市围绕电子信息、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,引进了一大批大项目、好项目,全市新签约项目403个,签约金额1237.32亿元,利用省外项目资金始终保持在全省先进行列。
从“水者何也?万物之本原也,诸生之宗室也”的生命本源论,到“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”的生态文明观,无不浸润着构建和谐人水关系的价值观。处在崭新历史方位的中国,正用全新的视角、有力的行动,在建设美丽中国、实现绿色发展中奋楫前行。从结缘到相约,萍乡用海绵城市建设的宝贵实践,向生态文明奉上了一枚“甜蜜的果实”。这果实,厚植人民的期望,饱醮奋斗的激情,承载艰辛的付出,一路风雨兼程,无怨无悔!(彭先荣 刘启红)
编辑:www.tctoushuizhuan.com